空氣調節,溫度對人類活動的影響
人類機體的活動和一切自然現象一樣,都是遵守能量守恒定律的。在人體與周圍環境之間保持熱平衡.對人的健康與舒適來說是至關重要的。這種熱平衡在于保持體內一定的溫度(人的正常體溫為36. 5~37℃),即使在外界條件有較大變化的情況下,波動也很小。
人們從食物中獲得能量,其中一部分盲接用于滿足新陳代謝的需要,其余部分則以熱量的形式釋放出去,使人體保持幾乎不變的體溫。人們在勞動時也要產生大量的熱量、勞動強度愈大,產生的熱量也就愈多。
人體不但經常產生熱量,而且還需要不斷的、同時等量的把熱量散發出去,這樣才能使體溫正常,保持人們正常的活動。如果高于或低于正常的體溫時,人就會感到不舒服,甚至患病,嚴重時會導致死亡。人體這種調節熱量、維持體溫正常的機能叫做“體溫調節”。
人體的熱量是經人體皮膚的表面以傳導、對流、輻射和汗液的蒸發以及肺部的呼吸等幾種方式散發出去的。熱量散發的情況與周圍空氣的溫度、溫度、流動速度有密切關系。如果周圍的空氣條件阻礙了人體向周圍空氣的散熱,勢必將加劇體溫調節機構的緊張活動而使人感到不舒服,甚至會破壞熱平衡。
當氣溫低的時候,人體散失的熱量大于產生的熱量,人就會感到寒冷,就需要多穿衣服以減少熱量的散失,維持正常的體溫。如果氣溫增高,散失的熱量將小于體內產生的熱量,人就會感到炎熱,這時就需要減少衣服以增加熱量的散失,使體溫正常。當空氣溫度接近人體皮膚表面溫度(約33℃)時,這時主要是依靠汗液的蒸發散熱。當周圍空氣溫變或附近設備濕度高于人的正常體溫時,人體不僅不能散熱,而且還會從周圍環境吸收熱量,使皮膚溫度和直腸溫度升高,此時如果再進行繁重的體力勞動,人體發熱量增加,促使多余的熱量蓄積在體內,從而破壞了熱平衡,體溫就會升高,但是人的體溫變化范圍是很有限的,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中暑暈倒的現象。
如果氣溫很低時,會使人體散發的熱量遠多于產生的熱量,這樣,一方面使接近表皮的毛細血管收縮,使血液流量受到限制,血液循環速度降低,減少熱量的散失。另一方面由于有意識的肌肉運動(搓手或頓足)和不由自主的發抖以增加熱量的產生。如果仍然達不到熱平衡,人體的溫度就會緩慢下降,使溫差縮小,減少散熱量。當氣溫下降到5℃以下時,就會引起人體器官細胞機能的呆滯,產生疼痛、麻木的感覺,人就無法進行正常的活動。